学术理论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诗文学术 > 学术理论

旭宇唐朝书法纵横谈

发布日期: 点击量:

虽然说唐朝也有唐四家,但我认为他们的楷书相对来说都是一个面貌,比较中规中矩,法度森严,都是像在一个模式下创造出来的楷书作品。虽然也有个性,但是总体上来讲类同,这样就决定了唐朝行书书写的弱化。在科举考试的要求下和树碑之风的影响下,唐朝讲究刻大碑,但刻碑不能用行书写,不能用草书写,只能用楷书,而且写挺大的字。所以说根据社会的需要、国家的需要,就产生了书法作品的这种倾向性,这种极度要写楷书的倾向性。所以说唐楷的出现不是偶然的,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。宋代就没树多少碑了。宋代思想自由、文化发达、经济繁荣,唯独边防总是有事,所以也产生了像辛弃疾这样的爱国诗人的词作。个性化更鲜明一些。唐朝书家颜真卿虽然写了《争座位稿》和《祭侄文稿》,但这两个的书风是不一样的。《争座位稿》是比较严谨的,《祭侄文稿》是比较率意的。《祭侄文稿》看不出颜真卿楷书的样子,但是《争座位稿》能看出他写楷书的这种味道。所以说唐朝谁写的行书好,现在只能说颜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,别人拿不出来,像欧阳询写的行书《千字文》,起笔也不行,收笔也不行,哪像行书啊,和颜真卿比真不是一个档次。虽然说欧阳询的楷书写得不错,但他写楷书和自己较劲,我写得很严谨,中宫写得很死,放不开。所以说这个人的性格可能就是这样。我没有研究过他,但从他的书法风格来讲,我认为这个人容易较劲儿,有个性,据说欧阳询为官也做过一些很较真的事情。

欧阳询的楷书还是可以看的,但是他的行书写得真不像样子。这是他受楷书的影响。颜真卿为什么能写得好?因为颜真卿的楷书总在变化,用胡湛的话说是“十八变”。一生当中总在追求前进,总在变化,不形成模式,不形成框框,所以他写的行书很自在。颜真卿对个性的追求决定了他在楷书之外的行书又达到了高峰,他不把书法完全模式化。颜真卿二十几岁写的书法,四十岁写的书法,六十岁写的书法以及到最后写的书法是大相径庭的。但是其他几个书家,他们基本上从开始写到后来面貌都差不多。

颜真卿楷书不断变化,行书不断变化,草书也写得个性化,在历史上独具面貌,比黄庭坚还厉害。都说黄庭坚的字是见棱见角,但颜真卿的《裴将军》就很厉害了,写一个楷书突然来一个草书,那个笔画简直硬朗得不能再硬朗了。后来有人怀疑这不是颜真卿的真迹,到现在一直没有结论。但是通过观察线条和行书楷书的穿插书定,应该是颜真卿的作品。因为它和颜真卿的楷书一脉相承,只是在草书的线条上太过于强势。

颜真卿的书写内容和他的个人修养值得研究。颜真卿一门忠烈,所以我认为《裴将军》就是他写的,因为颜真卿有那么一种胸襟,那种大度和那种气概。没有这种气概的人是写不出来《裴将军》的。这样,就产生了《祭侄文稿》一个面貌,《争座位稿》一个面貌,然后《裴将军》是另一个面貌。这就是颜真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