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心得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诗文学术 > 读书心得

《老子》读后悟道之二十二:书画展的余韵与微意

发布日期: 点击量:

行于大道 唯施是畏

——《老子》读后悟道之二十二:书画展的余韵与微意

 

 1950年代后期,“大跃进”叫得响,人定胜天叫得欢,亩产万斤粮甚至几十万斤都敢吹,结果怎么样?不用说也是事与愿违。所以老子说:“行于大道,唯施是畏。”(《老子》第五十三章)“施”是斜道,也叫“邪道”,是人为的东西,时间长了容易让人走火入魔,人为的东西有时候真是很可厌的。

 这么多年来,各级书画家协会,在培养书画人才和推进书画事业发展上做了不少工作,对传承民族文化,提高民族文明程度,作出了很大贡献。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,比如搞书画展览,书协系统一年能搞几十个展览。各级都搞,大家都围着展览转,有的忙于筹备展览,有的忙于准备参展,人人都很紧张,个个都很浮躁,大家都在为入展和获奖动脑筋。举办展览,本意是要体现党和政府对书画事业的关心,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,但实际工作中,积极的一面固然有,消极的一面也很明显。这就背离了艺术发展规律,弄得大家都像在逛超市,热闹是有了,但效果并不怎样好。

 艺术是清静的事业,书画尤其如此。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书画大家,谁培养了他们?那时候没有什么书协、美协,没有什么不同级别的展览平台供他们逐级亮相,他们是坐冷板凳出身,自学成才。他们是背个小包袱,四海漂泊,拜师求艺。他们是顺乎自然,后来成为大家。但那时候他们也有一个很好的条件,就是静,很清静。如果你不想去打扰别人,别人通常也很少来打扰你。元末明初有个叫王冕的,也是农家子弟出身,小时候给别人家放牛,就是爱学画画,后来画梅很有成就,有地方官想见他,他躲开了。书画就是这样,喜欢清静,不喜欢热闹。什么时候你看见热闹起来了,那一定是艺术要停滞了,要一般化了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热闹就是一个从众的过程,艺术思维在这样的氛围下,不能深刻化、个性化,只能停留在对过去经验的浅层记忆中,所以就空泛了,就苍白了,味道也少了,甚至没有味道了。这样的时间越长,情况越差劲,最后也就手生了。有的后来字写不成字,画画不成画,那就得去改行了。所以说书画展本来是件好事,但是展览太多了,让书画家疲于奔展览,那好事就变成了坏事。艺术家的心田荒芜了,艺术天才也就要夭折了。

 书协、美协不要整天忙于办展。其实他们最应做的一件事是怎样让大家静下心来,做做学问,读读书,悟悟道,回到自然中去,在“万趣融其神思”(宗炳语)中孕育“云蒸霞蔚”(《世说新语》语)的艺术构想。如果说书画在艺术上要回到传统上来,那么这就是传统。传统就是要有清静的心。所以,说到传统,不能只作技法谈,它更是一种文化心态、艺术心态、审美心态。没有正确的创作方法与良好的心态为基础,技法充其量只是春天的蚯蚓,了无生气。书画创作的道法自然,要从书画家在做人上的“道法自然”开始。书画家的“道法自然”,要从书协、美协遵从道法自然以组织指导创作工作开始。

 另外,展览不要搞成竞技书法、竞技艺术,这是有害的。过去有些展览,比如草书展、楷书展,大家都奔着一个主题亮手段,哪有那么多好发挥的地方,困惑中就出现了以张狂浮躁为特点的艺术“创新”、技法“创新”,或在章法上、装裱上来点“新”变化,这都是书画的末流。创新要符合规律,离开规律的“创新”一定是可悲的。创新的东西,不一定是正确的东西。拍脑门的艺术,往往出现不好的结果。书画创作方面的事,就是通过做学问来指导普及与提高,不要硬性把“下里巴人”改造成“阳春白雪”,更不要拔苗助长。脑瓜一热就这么搞,对艺术是一种伤害。

 

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