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心得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诗文学术 > 读书心得

《老子》读后悟道之十:艺术,清静的世界

发布日期: 点击量:

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

——《老子》读后悟道之十:艺术,清静的世界

 

 艺术,应该追求清静精神。

 时间曾经浮躁,社会曾经浮躁,人心与人生曾经浮躁。

 越是此时,艺术家更要不随着躁动,要像禅者一样有定性、定力,坚守信念。永远都是“正”,永远表示着若人不正,若世不正,“天将自正”。

 艺术家是应该有一股执拗劲,在寻求艺术真谛的道路上,敢于独立直行。不要怕人笑你不聪明,笑你是“拗相公”。做书生是容易叫人笑话的,但一个没有书生的民族,是没希望的。

 中国的思想史、文化史、文学史,书生太多了,要说是他们结构了中国精神文化的博大,该是不过分的。五千年的民族,一路走来,浩浩荡荡。这是一个天地之大正,写的也是他们这群人的清静、寂寞、冷板凳。

 老子说:“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”(《老子》第二十三章)这都是躁的现象。天地尚且有躁,天地之躁尚不得长久,何况人间?

 长久的应是清静。老子说,“静为躁君”“躁则失君”。(《老子》第二十六章)君者,根本也。君在,方寸不乱。君在,正气在,百邪不得相侵。所以,天地有清静之君,风调雨顺,百端降临。人世有清静之君,政通人和,国泰民安。人心有清静之君,神清气爽,畅达平生。

 老子说:“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正。”(《老子》第三十七章)艺术家应求清静。书画艺术家尤应求清静。清静可致远,从思想上、艺术上,应能看得更远一些,走得更远一些。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,表示着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,某个文化时期,某个艺术与审美阶段的典型存在,这样的高度,说是一如老子所说的“婴孩”一般的清纯,一点也不过分。一个心中装满了功利、欲望、钞票、头衔的人,怎么能进入这个境界?一个不想进入这个境界的人,虽然也手捉笔管,也画几条墨线,又怎么能被称作书画家?又怎么能被称为书画艺术家?

 与世风一起浮沉的作品,怎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?大跃进时期的绘画作品,文化革命时期的绘画作品,还能站得住脚吗?那么,又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失去时代的标志意义与价值呢?仅仅是政治吗?

 唯物论讲:透过现象看本质。这或许太哲学了一点。但“不欲以静”,在《老子》中也决不是要人不吃熟肉吃生肉,不睡屋子睡树上,而是要人们不要贪心天下,贪心财富,知道人之为人到底是什么,该如何存在。在《老子》看来,人明白这个道理,人顺畅;天下明白这个道理,天下顺畅。

 清静是自然现象,也是自然法则。人,也包括艺术家,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。尤其艺术家,当是人间骄子,是以天生灵性行走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群体,尤要深谙自然本性,更应清静下来,像王维那样,静听桂花飘落,静观月光透过树梢枝叶洒落于树下的青苔上。人能达到这种境界,就能踏上艺术之路。

 清静是一种心境,私欲少一点,这对艺术发展大有好处。有些获奖者,越到后来越是强弩之末,最后跟不上时代。这是艺术之心有躁无静,多躁少静的结果。天下多是和风细雨,真正狂风暴雨是暂时的。艺术的根本问题,是艺术家要有清静之心。当然,艺术家的清静之心,也是讲知识积累的。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。要想使自己成为有成就的人,就应该这样追求。

 艺术,长久的积累。

 

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