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心得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诗文学术 > 读书心得

《老子》读后悟道之十五:艺术家的天职

发布日期: 点击量:

天之道

——《老子》读后悟道之十五:艺术家的天职

 

 《水浒传》写水泊梁山,晁盖主事时,聚义厅前竖一面杏黄旗,上书“替天行道”四字。

 艺术家无力担纲此职,但可以行“天之道”。(《老子》第七十七章)

 何为“天之道”?按老子的说法,我们理解就是“损有余以补不足”。民间称此为“雪中送炭”。也就是“率土之滨”,皆得公平、公正、公道。

 艺术家讲“天之道”,就是讲奉献。奉献在“损有余以补不足”的历史期待中。

 当代艺术家要有点奉献精神,不然,艺术家的炽热之心就是空的,找不到感觉。(找不到这种感觉,那大概就只能去找赵公元帅,让手上沾一点铜绿)记忆中有众多的文学家、艺术家都是有奉献精神的,像司马迁、杜甫、白居易、关汉卿、曹雪芹,都是这样,以一己之力,行天之道,哪怕是声叹息,哪怕是一声呼喊,都有价值,有历史价值。

 天道,损有余,高山变海,大海变平原。春夏秋冬,四季轮回。

 人道则不同,高岗填土,锦上添花,越富越好。穷人越穷,富人越富。这是损不足以补有余。此一人之道不易久长。

 现在,国家大力开展扶贫工作。扶贫,是以天之道来治理人之道,是我们这个时代、社会实现公平、公正、公道的最好办法,积极稳妥,切实可行,是用国家力量,社会力量,损有余,补不足,这样伟大的事业,这样体现上苍公心的事业,天下谁能做得到?只有我们国家能做得到,地不分南北,人不分老少,天道人人可行。

 艺术家应该明白这个大道理,写好作品,服务人民。近些年来,地震时,抗洪时,好多艺术家献出了好作品。奉献是我们的艺术传统,更是革命文艺的传家宝。这个传家宝不能丢。我们这一时代的艺术家,不要只追求一己之利。看不见的金钱,不归自己,而归之人民,是为天之道。谁能做到以天之道行事,谁就是高尚的艺术家。作品,一定意义上,是历史的延伸。通过你的笔墨,表现出来的,是社会,是历史。我们起一点浪花作用,这是天之道。我们提倡天之道,艺术要合于天之道,写行走在天之道上的众生众相。党提出为人民服务,是天之道,人间大道。解放初期全国土改,亦是执行天之道。

 天之道是顺,是本。人之道逆天之道,所以许多社会苦果,都是人之道造成的。

 人要走出人之道,认识天之道。“有余”的不要为富不仁。艺术家也不要为艺不仁。一时得意,不能长久。不信从天之道,实在是行之不远,不易久长。为什么?因为天之道规定了人也不过是天地间万物之一,万物之道也就是“天之道”。这个“天之道”的本义不要“损不足以补有余”,是要“知足”。何为“足”?有口而止。这就是天之道下的人的尺度,欲望的尺度。要不,养生中为什么强调人吃饭七成饱。十成饱不行吗?十一成饱不行吗?不行,那是要生病的。有人讲人吃饭四分之一为身体需要,另四分之三是为了养活医生而吃的。这话是不是夸张,我没有研究。但欲望越出个体本来需要的尺度去“损不足以补有余”,有悖天之道。有悖天之道的人之道肯定行之不远。

 艺术是行之长远的事业。艺术家要想成为艺术大家,那就要守天之道,不要走人之道。人是自私的,欲海难填,任其泛滥,首先是淹没自己。有的人虽忙忙碌碌,终生无为。有人虽曾似有希望,终了是失望。究其原因,是迷失于人之道,找不到天之道。天之道本是潜藏在他心里,他就是不知道。知道不知道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人之道不敌天之道。

 有德者行天之道。

 愿意以文化艺术奉献人民的人,其行为当合天之道。

 

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