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
——《老子》读后悟道之六:人淡定,艺淡然
这里说的是功成名就的人,当然是指书画界的功成名就者。各县、市、省,包括全国的书协、美协,有理事,有主席,头衔响当当。而且又处在一个和平时代,社会进步、国家安定、文化发展、经济繁荣,在这样的年代,书法家、画家,都是社会公众人物,有很多机会在公众面前一展尊容,一显才能。而有头衔的人,社会影响就更大了,成就感也就更强烈了,被认为是著名书画家。如果公众这么认为,社会这么认为,那还算说得过去,问题是有人因为有头衔,感觉特别好,总觉得自己就是“著名”书画家,又因“著名”而又觉得那头衔就该属于自己,心安理得。老子说:“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。”(《老子》第二十六章)这些人没读老子的书,也没听老子的真言,是在走反向的路,这就不对了。
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在艺术界有了地位,“荣观”接踵而至,利于创作的条件更好了,相应的公共资源使用上也便捷,这有助于提高名望,扩大成就。越是这样,我们这些人就越发要多想想,“荣观”、名望、影响、成就,该归于谁,这个要搞清。一个在艺术界负有责任的人,不要老想着就我自己能,就我水平高,就我成就大,应该视这一切为人民、国家、先贤给予的。数年前,笔者(旭宇)在北京一个艺术座谈会上讲,自己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,自己在艺术上取得的这一点成就,全是因为这个好时代,给我们提供了好的创作环境,好的写作条件,所以要有感恩之心,感恩时代,感恩国家,感恩人民。俗话说,人心是秤。荣观是谁给的,这要想清楚,荣观归于谁,尤其要清楚。因果关系要理顺,绝不能倒置。明白了这个,才能燕处,才能超然。
现在,有些有成就的人,因为有了名气,有了头衔,有了社会影响,就摆架子,头衔越大,架子越大,虽有荣观不能超然。这是不明白老子所说的重为轻根,不明白你的根是人民,是土壤。有了土壤,有了做儿子的心态,才能超然,才有“轻”之“根”。
可惜今之艺术家少了使命感,多了功利心。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,就一定要功利第一?1955年军队授衔,也有人争衔高衔低问题,毛泽东听了汇报后很幽默地说:“男儿有泪不轻弹,只因未到授衔时。”现在轮到文艺界了,现在人们争头衔,是为了荣观,荣观就是个人利益,是待遇。没有荣观想荣观,有荣观而又不想超然。书画界这种观象比较严重。有些人当了主席、副主席,就不得了,身价百倍。钱财动人心,在和平年代,书画作品填充人们的精神需要,文化需求,装点门面,来钱快,但书画家不能自视为商人。著名书画家要担当艺术的历史使命,要做时代文化或艺术方面的代表性人物,道德品性,书风画风,是很重要的。比如唐朝的吴道子,元末的王冕,明中期的东南名家文徵明、徐文长、唐寅、祝枝山等人,人有人品,艺有艺品,归根结底,是要做一个有品味的人。艺术史记住他们的,既有为艺之处,也有为人之处,这涉及到艺术家的修养问题。能做到超然,有了成就能归之于人民,归之于先贤,这是品德高尚。有了成就应处其下,人民之下,这是上善。老子说,上善若水。什么意思,这是说,最高品味的善,善思,善行,当如水一样,居于下,而且心甘情愿居于下,把所有的低处填满,然后逐渐上升。最有品性、品行的人,既担当为人民服务的责任,也甘心处人民之下。做人民的儿子,那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一种真实的心态,就是那么想的,需要的时候也要那么做。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,这不能忘记。2016年冬,在河北大学,笔者(旭宇)讲述了小时候听妈妈讲的“千人糕”的故事,至今仍心动不已,记忆如初。一个馒头,几毛钱,在一幅书画作品卖几千、几万、几十万的书画家眼里何足挂齿?但笔者(旭宇)的妈妈告诉自己的是,农民从耕种到锄草、浇水、施肥、收割,再到加工成面粉、馒头,中间付出了多少辛劳?一个馒头放在我们面前,中间经过何止千人之手啊。所以笔者(旭宇)说:“自己是燕北农民的儿子,自己刻骨铭心不能忘记的,就是妈妈讲述的千人糕的故事。”
文化人地位越高,成就越大,就越应时时想到人民,想到国家。
社会对艺术有需要,但艺术家不能因此自负自傲。
我们应该从老子那里受到启发。
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