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心得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诗文学术 > 读书心得

《老子》读后悟道之四:书画创作要有精品意识

发布日期: 点击量:

少则得 多则惑

——《老子》读后悟道之四:书画创作要有精品意识

 

 齐白石画虾,构图简练到极点,笔法简洁到极点,于是才有他的绝代虾舞,一点也不次于庄子的蝶舞,甚至在味道上还有过之,比蝶舞更能让人浮想联翩,遐想无限。其妙处所在,是前边有种种的少,后边才有种种的多。高妙的艺术就是这样,一如老子所说:“少则得。”(《老子》第二十二章)这句话的背后,是诚戒之语:“多则惑。”不要画蛇添足啊,不要弄巧成拙啊。画论中有“一以当十”说,文论中有“画眼睛”说,就是要知道怎样避“多”就“少”。这是讲创作。

 但《老子》讲的是哲学,语意很宽,在创作思想上,我们也可以受启发,有所悟。笔者(旭宇)作《寄给历史的手札》,曾借谈孔子“述而不作”,批评现代人的某种时时企求“著作等身”思想,希望作家、书画家,不要以“创作丰富自乐”,要多来一点沉甸甸的东西,也就是要多一点“精品意识”。老子的美学思想中,就有出精品的要求,虽然语言表达方式与现在不同,但意思是一样的。

 创作一千幅普通作品,不如一幅传世之作。中国文化几千年,该有多少人,该写下多少书,能传下来的有多少?能否传,除历史特别原因,如水、火、战乱之外,质量也是大问题。传世之作,一定是用心之作,越少越精。千部一腔,千人一面,思想没新意,内容没新意,形式没新意,不是模仿别人,就是照搬自己,人变成了机器手,图多图快图省劲,这除了应付市场,谋点功利,还有什么艺术可言?

 学习的道理也是如此,人需要博学,但博亦要有约。只博学而不能简约,那这人只能做书橱,不能做思想者。对读书,既要读万卷书,更要行万里路,深知生活,深知社会,深知民情。年轻人看得太多,脑子反而乱,理不出头绪。以自己之昏昏,怎么能使别人昭昭?所以鲁迅说,浪费别人时间,无异于谋财害命,这话说得深刻,使人心惊,但很对。社会正在进入网络时代,上网逐渐成为人们求知的一种方式,只是要选择,要从能提高自己思想境界方面多考虑。只有这样,才能集中精力,写出精品。人说,十年磨一戏,人生能有几个十年?曹雪芹一生就是半部《红楼梦》。这确实少,但他得到的却又很多。

 书画也是这样,跑集团、跑沙龙、跑展览,该浪费多少时间。这是一种迎合市场的方式,是钻空子,钻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空子,寻的是时尚。这样的东西多了,艺术家也会迷失艺术方向。1980年代,西方文艺思潮、美学思潮猛吹,再过几年,中国的文艺理论界竟哑然失语。为什么?没有了主见,没有了自己。用老子的话讲,这就叫“多则惑”。夏天,雨下多了,叫“淫雨天气”。人间交往,有“升恩斗仇”之说。这都可算作是“多”得出了格,越了位,让事物的性质起了变化,造成不好的效果。所以,人遇到事情,理想也罢,不理想也罢,都要“吾日三省吾身”。尤其不理想的,更要多从自己方面想一想。不要只想往客观方面推,那个没用,有用的是自己要明白。这话说一说容易,真做到也很不容易。明白不是聪明,是真正的大智慧。《水浒传》中的白衣秀士王伦是个聪明人,但决不是个明白人。做明白人要读《老子》,学《老子》,可为当为,不可为则不为。在这一点上,不必学习诸葛亮。人都希望有成就,取得成就既容易也不容易。说容易是只要思想对路,认识对路,行为对路,就能做到。说不容易是人人都会以为自己对路,不对路也会觉得对路。所以要去掉心头魔障,去掉无穷无尽的欲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惑,更多的是集中时间、集中精力,写出精品力作,甚至是传世之作。这是“少”,却胜于“多”。它因“少”而“得”,远比那虽然“多”却是一堆浑浑沌沌的“惑”更有意思,更有味道。

 书法家、画家,不要整天忙着去赚钱。多出作品固然好,但滥出就不可取了。从学习方面讲,时下网络兴盛,这有好的一面,也有不好的一面。与其占用很多时间,倒不如静下心来,学习经典,提高水平,多创得意之作。不要千张废纸,愿得精品一张。

 “少则得,多则惑”,老子的话在理,对艺术创作有指导意义。

 

 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