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心得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诗文学术 > 读书心得

《老子》读后悟道之二十七:笔墨固有限,遗兴在万千

发布日期: 点击量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大音希声 大象无形

            ——《老子》读后悟道之二十七:笔墨固有限,遗兴在万千

 《老子》说: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(《老子》第四十一章)是说最美妙的音乐是无声,最大的形象是无形。以无为美,以无为有,这很有味道。

 《老子》有宇宙意识。他是站在太空俯瞰世界,又是站在大地上抚慰万物,于是知《老子》言事说理很客观。他尊重自然,说自然很伟大,人只不过是自然所生的万物(自然事物)之一罢了。所以他说人应当向自然学习,先知道,后悟道,然后得道,最后成为道的化身而与道同在,也是很伟大的。

 中国书画深得《老子》美学思想旨趣,笔墨虽有限,却大化纵横,在自由自在的空间里一展天姿。

 唐人王维画一幅《雪中芭蕉》,后来有人说这个画错了,芭蕉与雪不能同时出现。这本是常识,官做到右丞的王维怎能不知?只是他喜欢这样画,以此为有味。清代“扬州八怪”之一的书画家金农,因为要为王维辩白,也画一幅雪中芭蕉,芭蕉树下坐一老僧。他说王维既为禅门弟子,必深知禅理,借画雪中芭蕉“以喻沙门不坏之身”。这就没有味道了。因为经金农这么一解,那还有什么“大象无形”,全是一个老和尚的枯寂之心的枯寂之想,十足得干瘪,十足得没有味道了。所以,有时候有些画太拘泥于常理而忘记了绘画,太拘泥于比例而忘记了想象,那是他心里忘记了《老子》。不知奇思,焉有妙想?没有妙想,怎有书画美韵?

 中国的书画美学,总把意境看得很重。笔墨当然也重要,但笔墨是要为意境而存在的。古人有“以形写神”说,也有“万趣融于其间”说,都有这个意思。所以《老子》的“大象无形”,说白了也就是一个“无”字,是以无为有。

 在书画,“无”也不会是点墨全没有,它是以少用点墨,能表示出审美趋向。就在那个趋向里,让人感受、感觉到审美味道。是以少代多,走出具体,走进无限。南宋画家梁楷画《李白行吟图》,数笔虚实相交的线条,就把李白睥睨天下、负气傲世的神态画出来了。所以,老子说“大象无形”,在“无形”的后边,原本还是起于具象而深有寄托的。王羲之的字现在人们看多了,其实,读知王羲之字的味道,还需要找出他同时代的别人的作品,比一比各有什么不同,你才能知道王羲之确实不简单,确实用了心,从结字到笔法,都增添了不少陌生的东西,别人没有的东西,之前也没有的东西。那就是艺术的时代性,那就是艺术的陌生感、新鲜感。只有这样的内容足了,那“象”才有足够大,“无形”才有魅力。不然,一切就都是空的,“无”也真的是荡然不存,只有一个躯壳。以此来说,“大象无形”也是一种创造,也是一种新的审美感觉。

 笔墨虽有限,遗兴却无限。

 

      郗吉堂 旭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