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界评论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各界评论

【评论】深夜,旁听旭宇先生说书法 —— 郭振一

发布日期: 点击量:

 书法八届国展在即,河北作品观摩会10月13日在廊坊举行。10月12日夜,各市与会者正在展览大厅悬挂作品。事先,市书协主席刘以忠先生告诉我可去看看。
  徜徉在四面皆书的二楼大厅,看来看去,不觉过了一个多小时,已到晚上九点。我正在距门口较近的作品前看着。这时,进来一位十分慈祥温厚的长者。一眼看去,是全国书协副主席、河北省书协主席旭宇先生。
  几位熟悉旭宇先生的人向他问好,旭宇先生也微笑着回应,并且边看作品,边向正在忙上忙下摘挂作品的人们说道:不错,不错。人们在忙着悬挂作品,旭宇先生逐幅地驻足观看,慢慢地移动着脚步。我对先生仰慕已久,始欲问候又止,唯恐有所惊动。旭宇先生自己看着,紧紧跟伴在侧的只有我一人。趁先生扭头向我时候,我壮胆轻声问了一句:旭宇主席好。旭宇主席柔和地答道:好。我继续在先生后侧,随着缓缓前行。脚下有线缆,有台阶,我提醒小心,并说,这一片是我们廊坊的作品。先生看得十分认真,时而仰俯上下浏览,时而摘下眼镜仔细观看。他右手拿着眼镜,双目几乎贴近作品,把每个字的细微之处都看得十分认真,还不时地热情称赞,好,很好。走到一幅行楷作品前,先生凝视片刻,又仔细看了题款,我便及时说了句:这是廊坊张新立的。先生连声称道:这幅不错,真不错。目光渐渐移开,回望着那一幅幅书法作品,好象是在自言自语,又象是对我说:好,你们都有进步。此时,他站在台阶的边缘向前望着不便走近的几幅作品。
  转过来,旁人介绍了一位青年作者,说这是潘海涛,潘学聪的侄子。这位约莫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走近向旭宇主席问好。看得出,先生很高兴。他又细细地看着小伙子的作品,表扬说,好,很好。继而笑着说道,你比你叔叔强,你叔叔写了十几年,没有变化。你的这幅作品挺好,写得很有韵味,也很有节奏,写得很空灵,字的结构也非常好,很好。搞书法就是既要用功,又要有悟性,你的感觉很到位。比如这个“行”字,就写得非常好。要说有什么不足,就是字形扁了一些,整体看着有些分不清行。行距再大些,或把字型再拉长些,中间留出一些白,那就更好了。你的方向是对的,好好努力,一定会有新的进步。小青年连声向先生道谢,先生还主动与他握了手。继续走着看着,当听一位作者说自己是第一次拿作品参展,先生看后说,写得不错,并问道,以前为什么没有参加?对方说了一句很谦虚的话。先生鼓励说,就是要敢于参与,这次要努力争取获奖。对方感谢鼓励,然后笑了。先生的眼神里充满着对新人的期望。
  来到一幅颇具“现代味”的作品前。我看了一下,盖印是“南轩”。作者走近请先生指教,先生说,不错,写得有功夫。接着细细端详品味着,问道,你是不是用羊毫写的?作者答是用兼毫。先生指着一个折笔处,说这里写得笔画软些,不能用羊笔,用软毫显得软,要用狼毫。在章法上也显得挤一些,这算一幅。你可以再写一幅。如果写成条屏,可能会更好一些,容易打眼。你再写一幅,投两幅。作者认真听着。先生接着看下一幅作品,似乎这幅作品的用墨有些干。先生细看了看,对作者说,在用墨上,你可以写的时候,旁边放点清水,写写醮一下,这样会好些。说着顺手捻了一下纸边,提到这纸不行,要用好的,不然你写起来就会真真心有余而纸不足”。大家会心地笑了。
  还是那位署名“南轩”的作者又一幅作品,而且比刚才那一幅写得还要满,上边盖的印有十多方。先生认真地看了,说这幅写得也不错,不过整体上太满了,你可以有些空行,留出透气的地方,可以写成三块,中间隔开。看着这幅作品,先生特意提到,有的评委不赞成这种风格,但这也作为一种风格吧。有人提到了盖印多些。先生说,有的评委不提倡多盖印。
  一位姓周的年轻人已经把自己创作、单页装裱的册页在长桌上展好,请旭宇先生指点。随着先生的点评,身后的人已经越跟越多。旭宇先生侧身在桌椅之间移动着脚步,细细审视着每一页,口中喃喃地
  称赞不错,看到第七八页的样子,指出有两个字写得不太好。他边轻轻翻着册页示范,说写册页每一页都要写好,评委看册页只是随便翻上两页,如果正好看到这一页就不好了。评委一边评,一说“过”,就过去了。你如果有个别页写得不好,可以重新写,再裱上。逐页看完后,先生轻轻合上,又侧步回来,细看了作者的封面题签,及时表扬题得很好。
  一位署名“智永”的作者在先生身边指着对面一幅对联“退笔如山未足珍,书读万卷始通神”,介绍是自己写的。先生说我刚才看了你的另一幅。由作者引导,先生径直走到作品前,先看了另一幅,直言道,你的这幅近看还没有远看好呢。接着评价那幅对联:你那个“書”字与“萬”字雷同了。先生指着两个字的折笔,你写时应有变化。作者立即说已经意识到了,所以落款便从“萬”字上边开始,以作掩饰。先生又说下联“始”字,右下“口”部,如果用方折,就会感觉不同,就会好些,你可以再写一幅。试试,看看怎么样。
  说完了这幅作品,又一位把以绢书就的长卷行草递到先生手中,大家一起把作品展在桌上,先生整体浏览了一下,把目光停留在最后几行字上,指出这几行写得斜,而且不是一行斜,几行都斜。作者似有所悟,说这样就“瘫”了。先生嘱咐到,在绢上写字要写挺,写出力量,就象刚才的那幅。说着抬头向曾看过的廊坊作品方向挑了一下脸,那边确有一件以绢写成的条幅。
  评完了绢本长卷,先生朝大厅东侧的门口走去,一位女作者请旭宇主席指点。先生从上到下仔细看着作品,立即说道,有进步,进步还很大呢。作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,我这是今天新写的。先生接着叮嘱道,最后这几个字看着不太舒服,你可以再写一幅,反复练练,字就是要多写几遍。作者指着自己的落款说,我是第一次用这个名字。旁边有人念了一下:吴玉。有一位笑着说,要是吴玉如就好了,大家顿时笑出了声,一位轻声说,那可就是大家了。旭宇先生看着落款,对作者说,“吴玉梗”,听着不顺。女作者微笑着点头。
  这时,我看了一下落款的用印,单刀白文。顺便说了一句:这印还没改呢。作者说还是那一方,我便问这是谁刻的,她说是董川,原省书协副主席,我轻轻地点着头。说着,来到了大厅门口,先生要回去休息了。大家渐渐散开。作为可能是当时在场的唯一一个廊坊人,我在先生前侧说:我送您休息吧?先生说不用了。本来先生不认识
我,但我还是跟着走到了厅外,便问旭宇主席住在哪边。先生说,住在那边的二楼。我随先生下一楼,并说,这里没有我的作品,我是一个爱好者,过来看看。我并没有说自己写隶书、搞篆刻什么的。先生很祥和地说,好,来看看也很好。在一楼门厅,先生定神辨了一下方向,便向一扇关着的门走去,我快走几步,给先生开了门。先生很和蔼地说,你忙你的吧,微笑着向我点点头。目送先生上了二楼,我这时看了一下表,已将近11点了。这样算来,旭宇主席傍晚匆匆赶到廊坊,然后草草用过晚餐,明天还要召开观摩会。在观摩会召开的前夜,自己来大厅先观摩了一个多小时。

 郭振一

 

图片1.png